当前位置:首页 > 详细信息

大道如龙拔地起

来源:吴云霄 发布时间:2024年11月29日 A+ A A-
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冲破朝霭,在云雾缭绕的武陵山间,在碧波潺潺的芙蓉江旁,中国十九冶渝湘复线高速公路武(隆)道(真)路4标项目的建设者们,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。
  三年来,奋战在石桥互通的十九冶将士们,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,历经艰难与险阻,直面挑战和考验,凭借“稳推进、善攻坚、敢担当”三个关键词,演奏了一首又一首勇创奇迹的桥梁建设“奋进曲”。
提前谋划稳推进
  和此前建设过的高速公路不同,武道路4标项目位于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范围,占地411.49亩,溶洞多,地势陡峭,地质条件十分复杂,环水保要求极高。
  作为重要子项,石桥互通连接香龙隧道和天池隧道,全长11.4公里,包括石板坪大桥、麻柳湾大桥等主线大桥2座、匝道桥11座、服务区2个。自落地起,就注定是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  “征地难,工期紧,安全风险大,困难诸多。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走出去都是办法!”在项目开工前的分析会上,项目成员皆如此认为。
  号令一经吹响,必须马上行动。
  大家提前谋划重点要素和关键节点,稳步落实施工筹备条件,快速组织人员、材料、机械进场,开始了“悬崖边修高速”的排兵布阵。
  为全面掌握现场实地情况,项目经理带领建设团队,进行了数十次野外全线踏勘,详细记录工程沿线的交通运输、水文地质、人文风俗等第一手数据资料,每日的人均步数接近三万步。
  他们也认真谋划T梁预制场、拌和站、钢筋加工场、弃土场等大型场地的建设区位,增加起重机等大型设备投入,历时数月,这些庞然大物便如雨后春笋般,涌现在各处施工现场。
  “项目地处偏僻大山,沟壑纵横,地形复杂,是渝湘复线项目全线公认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标段。”
  前往施工现场的路上,走在最前面的桥梁工程师杜承波感慨道:“当初进场时,仅有一条曲折狭窄的村道,关键物资进不来,开挖渣土出不去,物资运输极为不畅。”
  尽管再难,也难不倒十九冶人!
  经过多次踏勘、反复研究,项目部投入多台挖机、破碎机同时作业,在硬化拓宽原有村道的基础上,以通村公路的标准新建了一条坚固的施工便道,并安排2台洒水车全天候洒水,实时维护保养这条“黄金通道”。
  全线便道长约58.5公里,基本绕半山腰穿行,成为了一条承载了多重使命的“惠民之路、希望之路”,极大方便了材料设备的运输,也便利了当地村民的日常出行,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。
  便道修好了,但材料运输遇到了新的难题。当地坡高崖陡,满载材料的车辆无法直达部分施工点位。对于一些陡崖上的桩基,项目部只能采用天泵、地泵或塔吊等方式转运混凝土。安装钢筋笼时,甚至在不同高度的位置安设了三台吊车,将钢筋笼等材料进行接力运转,一级一级吊装,才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运行。
  建设过程中,项目部从规范业务流程入手,明确各流程节点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权限,按照“管理制度化、制度流程化、流程表单化”的要求,建立了合同台账、验收台账、结算台账、支付台账,每日实时更新,真实、全面、可追溯地收集了超20万条物资收发存数据,为项目成本管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。
  大道如龙拔地起,崇山峻岭飞长虹。
  继续沿着蜿蜒盘旋的施工便道,前往一个个藏于深山沟谷的桥隧建设工地,沿途路面开阔平整,安全指示牌和防护栏杆错落有致,山间飞虹架通南北,桥隧相连决眦天边,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群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勇气。尽管困难重重,但项目部依然敢于同高山峡谷作战,严格按照安全文明标准化作业,在全线稳步推进。
  直面挑战善攻坚
  进场建设的第一大拦路虎,就是征地拆迁问题。项目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内,相关手续需上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加上周边村落较多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难”的征拆问题成了关键所在。
  为了抢抓征拆,项目部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,定责任人、定时间、定措施,共同按下“快进键”。有人冒着酷暑,拿着联系函,敲遍重庆市、武隆区相关单位大门,办理用地手续;有人不怕脚上沾满泥、腿上沾满土、身上沾满灰,跑遍区域内各乡镇,与村民沟通征拆问题……
  巧做善为,攻城拔寨。项目部实时更新进度,及时调整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投入量,最终完成了620亩的征拆用地。
  项目地处喀斯特地貌,溶蚀裂纹及溶腔发育,溶洞分布较广、数量众多,最大溶洞的洞高可达25米以上,地质情况十分复杂。
  桩基施工过程中,仅2座主线桥就遇到了2个溶洞,全线2根桩基受溶洞影响,前期出现了塌孔及埋锤情况,曾一度停工,严重制约着桩基施工和架梁推进。
  针对不断出现的难题,项目部不拘泥于原有定式,一方面寻求公司及外部专家的技术指导,另一方面同其他标段参建单位商讨研究,最终确定了“旋挖钻+冲击钻”“人工挖孔成孔”“抛填水泥和片石土”等多种处置方案,保证成桩效果的同时,也提升了作业效率。
  为保证端承桩的入岩深度,成桩后对部分桩基桩底一定深度的范围进行抽芯检测。若发现溶洞,必须进行高压注浆处理后,方能作为桩底持力层。项目部完成了石板坪大桥、麻柳湾大桥全部154根桩基成孔,较好防止漏浆、塌孔等问题,确保了质量、安全与进度,为其他构造施工创造了条件。
  石板坪大桥、麻柳湾大桥全长2.98公里,将总计48跨、289片T梁的庞然大物,在距地面超100米高的平台上演“顶推大戏”,最高墩柱达到64米,施工难度和安全压力显而易见。
  项目部针对现场复杂情况,经过不分昼夜地攻关,决定采用5台不同吨位的大型起重设备代替架桥机,通过“空中接力”的方式,进行T梁架设。同时,对T梁的预制生产、运输、架设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精心把控,合理安排工序,实现上部现浇与T梁架设穿插作业,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。
  石桥互通C匝道现浇梁墩柱高达38米,现场不具备搭设满堂支架的条件,若全部搭设钢管桩,将造成极高的建设成本和安全风险。
  经专家多次现场论证,决定采用附着式支架,在墩柱上预留孔洞穿钢棒,设置挂式支座安装贝雷架,形成了不落地跨越支架。这种成功案例,在全国范围都很少见。
  项目部在总承包管理模式下,创新BIM建模+二维码信息化管控的技术应用,将进度、质量、安全、劳务实名制等统一纳入平台管理。该项目也成为十九冶首个机械设备全流程线上管理的项目,编制的《渝湘项目信息化管理方案》荣获首届中国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数字化竞赛二等成果奖。
  石桥互通有13座桥采用了非预应力现浇箱梁,为了提高钢筋绑扎工效,项目部根据设计图纸,利用CAD将图纸细化,画出纵、横向骨架钢筋的交叉关系,结合现场实际,调整加工尺寸,严抓质量与安全管理,使工程推进难点变亮点、重点变特点。
  为了解决现场技术难点和质量通病,项目部组织开展科研攻关、微创微改和QC小组活动,在T梁外观质量、墩柱保护层厚度、钢筋间距控制、高路基填筑质量控制等方面,完成14项科研立项,抽检合格率达97%以上。
  为了防范人的不安全行为、设备的不安全状态,项目部根据需求,开发了一套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综合管理系统,实现了对现场大型施工机具及操作人员的有效管理。该程序操作简便、上手快,具有信息线上报备、日常巡检、维保提醒、保险到期预警等功能,解决了机械设备进出场不报、漏报、缓报等难题,提高了管理效率。
  项目部也设立了安全带班检查、每晚夜巡、每日网格化排查等工作机制,实现现场24小时安全值守。在各个施工区域的显眼处,设置了安全漫画墙和安全宣讲台,进行班前安全教育,并粘贴了规范直观的纸质二维码,扫描即可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、质量和技术交底。
  凝心聚力敢担当
  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
  吴志勇深信:“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责任,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。”
  依托“党旗飘扬、党徽闪光”行动,项目部快速成立了党支部,设立了“四个一批”,将党员先锋、业务骨干放到重难点区位,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助推施工生产稳步向前、使命必达。
  在石桥互通的施工一线,鲜红的“党员突击队”旗帜一直高高矗立在现场最高点。困难所在,便有党员所往;任务所在,便有党旗飘扬。建设者们坚持拼搏奉献,尽全力快速打开新的工作局面。
  项目部不仅营造了善于谋划、精诚协作的实干氛围,还总结出一套特有的管理方法。比如提倡“一岗多能”,工程与技术、安全与综合部“兼职并岗”;推行“角色代换”,工程、技术人员参与计量收款,经营人员勤到现场,物资人员参与技术创新;关键任务有党员顶着、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……一支“一手精、样样通”的队伍正在渝湘项目火热锻造。
  高效推进项目期间,如何最大化减少对属地的影响,也是项目部高度关注的问题。
  针对沿线居民因工程建设造成的出行不便,他们挨家挨户做好沟通工作,及时修缮破损道路、拓宽村道,不随意拆堵水利设施,注重保护好河渠,甚至新建了坚固的钢便桥,代替原有的石桥,打造了一个安全便捷的通行环境。
  2022-2023年,武隆地区连续两年降雨量偏少,高温无雨天气持续了数月。项目部不等不靠,组织了11台水车,去山间小溪去找水,去山下江河里抽水,去更远的水库运水,最远运距超50公里,昼夜不停地为拌和站送水,保证了现场混凝土的稳定供应。
  他们也彰显央企的社会责任担当,积极为当地村民送上干净的饮用水,解决了附近2个乡镇的用水问题,受到了一致赞誉。
  如今,从空中俯瞰,一根根高墩拔地而起,一片片盖梁架入云霄,一座座桥梁穿山而过。这条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,犹如一条巨龙在深山中尽情起舞,舞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崭新画卷,舞出了武隆人民走向繁荣的希望与憧憬……
  踏浪前行风正劲,不负韶华争朝夕。在后续的施工生产中,项目部将一如既往坚持新发展理念,继续完成剩余目标任务,以高效管理促优质履约,以责任担当架起幸福路,硬核守护武隆人民的畅通无阻“致富梦”。
打印 关闭
Baidu
map